<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二

高二课堂佳作——《说适度》

时间:2025-04-07 17:16:01来源:发布:访问:
 
说适度(48分)
杨*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十分推崇,作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而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便体现在了适度的原则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唯有把握""""的辩证关系,才能行稳致远。
       所谓适度,“适”便是调适,蕴含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度”即为程度、限度,是客观规律的体现。在处理问题时,要调适好分寸限度,既不过度不足,保持事物在其存在的适当范围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生活中,缺乏"度"的依照我们便容易忽视客观规律,过于夸大主观能动性,盲目行事例如学生为迅速提高成绩熬夜通宵复习这种极端化努力的背后,是忽略了客观规律:将"勤奋"等同于时间的无限堆砌,把"进步"简化为机械地重复动作。像这样的过度行为便是忽视了客观实际,寄希望于自己的孤注一掷,使突破限度的努力最终反而“过犹不及”。而真正的 "",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知之上,它既不是怯懦的保守,也不是盲目的冒进,而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划定了边界。就像中医讲究的 "七分养三分治",在尊重人体自愈能力的基础上适度干预,才能治标同时治本的效果。
       但同时,没有"适"的调节,"度"便容易会沦为机械教条例如学校强制要求早晨五点跑操早读,习惯晚睡的学生被迫在昏沉中消耗精力,习惯早起的学生却在深夜强打精神,表面上的纪律严明掩盖效率的损耗。剥离了""的调节功能,""便从我们的工具异化为了枷锁而所谓真正的” 是个体基于对自身及环境的认知,主动做出的调整与改变,在遵循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同时,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也是不断突破与超越缺乏“适”“便可能成为桎梏,就会限制思维拓展。比如在艺术创作中,若一味遵循传统技法的 ,不敢越雷池一步,便难以开创出全新的艺术风格。我们唯有走出舒适区打破常规”度“的束缚,勇敢尝试新路径,才能不断前行。
       因此,真正的适度智慧,在于实现""""的平衡。当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保持向前的勇气,又掌握急流勇退决心我们才能真正把握"适度"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行稳致远。


说适度(47)

李*滈

       孔子曾云:“过犹不及”,五味调和,百音和鸣方能玉汝于成,可见适度本身是磨合的过程,“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一类智慧之言证明了亘古存在的道理——适度,是完美的体现。 
       何为适度?适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更好地格物致知。适度智慧体现在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守住底线,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平衡好义和利的关系。
       适度,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平衡。任何事物都在永恒的运动中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但是历史证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徒劳无功的,所幸,我们有适度原则,指引我们学会平衡,平衡帮助我们更好地做规划,在个人兴趣和时代要求间做出更好的选择。君不见,中国石油大学的莘莘学子扎根于新疆,为祖国的油气资源做贡献,他们把国家需要和个人擅长相结合,做到了相得益彰的平衡。当更多人把适度作为准则,我们会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性温度,在效率至上的世界里保留沉思的缝隙,在征服自然的野心里植入敬畏的基因。
       适度,警醒我们要守护道德底线。适度不是变得冷漠的理由,有些美好情感是无法用度衡量的,例如爱,我们无法丈量爱的伟大,当有人需要爱时,爱会冲破制度的藩篱,让我们放弃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更好地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扶不扶”是个究极难题——很多“度”的限制让人选择旁观,但总有人用爱挣脱度的限制,选择扶起老人。当我心中的天秤偏向于正义和爱的那一方时,并不代表我没有做到平衡,相反,我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坚定了内心的尺度,做出了不会后悔的选择。
       此外,平庸不是适度的借口,无涯的学海告诉我们——学习是不能浅尝辄止的。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有勇气放开度的约束,大胆去尝试,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我们要保持“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心态,在无涯的学海中深潜的一次比一次深,得到的经验一次比一次丰富。
       站在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适度不再是怯懦的妥协,而是直面复杂世界的生存智慧它要求我们像古希腊双耳陶罐那样,既能盛载狂欢的美酒,也要保持平衡的基座;既要张开双臂拥抱变革,也要在疾行时听见灵魂的脚步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让我探索度的边界时,我一次次地超越极限!

 
说适度(45分)
*
       天青色的汝窑烧制,精确的温度控制是关键,适度的火候方能烧得“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迷人色泽;古法造纸中,纸浆浓度的精准把握是关键,适度的浓稠方能造出 滑如春冰密如茧” 的佳纸。可见,精美的工艺品无不需要适度的控制,生活亦是如此。深悟适度原则方能在一张一弛中从容不迫。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一旦超过规定限度,往往会走向反面。个人暴饮暴食、报复性消费,看似追求当下快感,实则透支健康与财富;学生考前突击通宵达旦,效率低下反成常态;政策 "一刀切" 看似雷厉风行,却易引发社会震荡。这些极端行为看似解决燃眉之急,实则埋下长远隐患,从个人到国家都可能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把握适度原则至关重要。那么,何为适度?,是契合、顺应,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与自身实际状况的考量,做出恰当且适宜的选择。它要求我们敏锐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不盲目随波逐流。,则是衡量事物发展态势的精准标尺,是保障事物稳健运行的核心要素。它像是天平的支点,精准把控平衡,一旦失衡,事物便可能偏离正轨。面对网上如春风野草般涌现的风口产品,在疯狂清空购物车前,应理性剖析商品性价比与长期使用价值,权衡利弊,挣脱无脑跟风的漩涡这是 ;学习过程中,意味着依据自身能力、时间制定合理计划,把学习与休息、实践巧妙融合;意味着合理分配精力,免过度劳累或过度松懈,这是 。 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焦裕禄在兰考营造防风林带时,不搞大规模无差别种植,而是因地制宜。在风口地区适当加大树木密度增强防风功效;风沙较小区域适度比例,保障树木生长空间与成活率。精准把握 ” 与 ,拒绝 一刀切,用宏观思维守护生态建设。
       把握适度原则,既要立足现实,更要超越局限。敦煌壁画的千年修复,匠人们既遵循颜料特性的客观规律,又在临摹中注入创新精神;航天工程师在火箭推进剂配比上严守安全阈值,又在材料研发中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这种 "戴着镣铐跳舞" 的智慧,恰是适度原则的生动诠释 —— 它不是消极妥协,而是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当青少年将适度原则内化为人生态度,既能避免 "躺平" 的消极,又可抵御 "内卷" 的焦虑,成长为兼具理性与创造力的社会栋梁。
       适度,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它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平衡,避免陷入极端的困境。只有找到自己的赛道才能脱颖而出、行稳致远。

 
说适度(45)
武*瑶
       世间万物皆有其度。从《论语》的"过犹不及"到《中庸》的"致中和",从老子的"物极必反”到庄子的"彼将处乎不淫之度",适度之道贯穿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种智慧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遵循。春笋破土而出时,若生长过快则易折,过慢则难成竹;江水奔涌向前时,若泛滥则成灾,干涸则断流。所谓“度”,是事物保持本质属性的关键,是矛盾转化的分界线。而“适度”,则是以智慧为尺、以规律为绳,在进退之间寻找事物的动态平衡。
       个人修养中的适度更显智慧。它强调在追求与节制中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完全放任自流,也不过度压抑自我。孔子主张"温而厉,威而不猛",诸葛亮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都是对适度之道的完美诠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周期,过度追求或过度压抑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身心的失衡。适度之道要求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学会在努力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这种认识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不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而是一次有节奏的旅程,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适度之道,个体能够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既保持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又不失对当下的珍惜与享受。这种平衡的追求,更能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超越与成长。
       社会发展同样需要适度的智慧。经济发展需要适度的速度与质量平衡,既要追求经济增长,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若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和可持续性,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激化。反之,若过度强调质量而牺牲速度,则会错失发展机遇,影响国家竞争力。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是适度之道的体现。中国古代"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政策,"贞观之治"的宽严相济之道,都是适度治理的典范。西方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也都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度把握。过度发展会导致资源枯竭,停滞不前又会阻碍进步,只有适度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永续繁荣。
       当下社会,我们更需这种智慧:经济发展要平衡速度与质量,技术进步需协调创新与伦理,个人成长应兼顾奋斗与休憩。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适度不是保守退缩,而是让事物在合理区间内释放最大能量。
       从个体养生到国家治理,从艺术创作到科技发展,唯有心怀敬畏、手握准绳,方能使生命蓬勃生长,让文明绵延不绝。把握适度之道,便是把握了与万物共生的智慧锁钥。

适度(45分)
张*华
       古往今来,无数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贪婪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历史上的暴君因过度的权力欲而导致王朝的覆灭,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因过度的物质追求而陷入债务的泥潭,这些都警示着我们,适度的重要性。它让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欲望都需要被满足,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值得去追逐。但适度并不是应对一切困难的法宝,只凭“适度”二字不仅不能万事大吉,还可能导致自身思维的僵化,不知不觉间就活成了别人的样子。
       所谓的“度”,就是对人类欲望的约束。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物质到精神,从感官到心灵,我们总是渴望更多。然而,过度的欲望往往会将人引入深渊,欲望的缰绳一旦失控,就会带来灾难。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因不听父亲的劝告,过度靠近太阳,最终因翅膀融化而坠入大海。“度”的存在,并不是要锁住我们渴求更好的步伐,而是要让我们在追求中保持清醒,不至于被贪婪蒙蔽双眼。
       由于“度”的本质是对人天性的约束,因此若是一直与规则碰撞,早晚有一天会头破血流,疲惫不堪。以古圣贤为榜样,追求“度”是人生的关键。若一味约束自己,虽能避免痛苦,却会远离心流体验,无法专注于事业与爱好。但这并非“度”的本意。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句揭示了平衡的奥秘——通过不断修炼,使自身与“度”相融。这虽艰难,但孔子晚年已证其可行。我们应以圣贤为指引,于每次选择中感受分寸,于每次决策中权衡利弊。唯有不断学习实践,领悟“度”之真谛,才能与“度”合一,让生活大为不同。
       如果让孔子和一个现在的高中生比拼物理知识,那至圣先师一定难以招架。但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无所不知,而是他开办私学,改变了《周礼》所规定的法度,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哥白尼坚持真理,敢于挑战两千年来被人们奉为圭臬的"地心说",终于取得了人类研究宇宙以来的第一次飞跃。如此观之,有的时候度不仅是保护我们的屏障,也会成为拘束我们的桎梏。学无论古今中外,欲有所的必要破前人之度;人不管男女老少,惊天动地除非为人不能为。当然,我所推崇的并非全面否定历史,也不是事事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前贤先哲所搭建的通天之路上再进一步,大胆质疑所谓"尽头"是否真的无路可走。敢于挑战,打破以往的极限,正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不同之一。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村上的现任"村长",固然有天时地利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一代代的轮回中打破了对火的恐惧、学会利用工具,从而改变了先天条件并不出众的状况,一步步成为最强大的物种。
       适度并非束缚,而是智慧的指引,欲望的浪潮中保持清醒,不被贪婪吞噬。然而,适度也不应成为安逸的枷锁,阻碍我们探索未知的勇气。我们应以制度为基石,以突破为动力,在约束与自由间找到平衡,让生命在坚守与创新中绽放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