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高一

国思春季高一年级优秀作文展示(二)

时间:2025-04-07 13:23:37来源:发布:访问:
共鸣 
作者:高*彤
       纪录片《早餐中国》在近日完结。每集时长5至8分钟,选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早餐,围绕食物、老板、食客搭建出一家早餐店的人生百态,用镜头展现出你我身边的人间烟火。食物之外,记录下这些动人的,针尖似的细节,大概是《早餐中国》最特别的地方。
       现在美食纪录片泛滥,给人一种歇斯底里的感觉。而《早餐中国》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不浮夸,没有太复杂和太高难度的镜头,给人一种质朴的烟火气。这也是我产生共鸣的原因。
       记得《早餐中国》的第一季里,提到了贵州贵阳的肠旺面,肥肠和猪血,加上贵州辣椒,油多且辣,这在贵阳算是一道平常的早餐,但我很疑惑,为何大清早吃得如此之“重”?直到我后来环游云贵川,在快天亮开车下贵阳高速,饿得胃抽筋,于是在路边一个没招牌的店点了一碗肠旺面,一口下去,恍然大悟。贵州本来就处于群山之间,气温低,一碗肠旺面,补足了一天的朝气。看着肠旺面店里的人,觉得这就是生活。
       在《早餐中国》每集的片尾,导演都会选一首曲子,都是早餐摊老板的最爱。这也是我觉得整部纪录片中最本真的东西。有些食物与歌的搭配让人意想不到,酸汤粉是龙飘飘的《舞女》,猪血汤是范逸臣的《放生》,猪油渣烧麦是张学友的《还是觉得你最好》,锅贴是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驴肉火烧是刀郎的《青春舞曲》,豆腐脑是Matthew Lien的《布列瑟农》……那些歌曲和他们的人生有强烈的连结,是他们的少年、青春、爱情、命运的写照。从他们的人生中,我也看到了平凡的自己。
       现今人们越来越不甘平凡,甚至以平凡为耻。在快节奏的人潮中迷失了自我。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鸢飞戾天之人更不在少数,他们最终若非折翼而亡,便是与同行争斗而先后油尽灯枯。一顿早餐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显得弥足可贵,在人们慢下来品味早餐的同时不妨同时品味自己的平凡与初心。
       当周遭世界飞速发展,科技越发达,人们的心灵越浮躁。但只需早起,就能在早餐摊找到自己。

       评语:(42分)文章围绕纪录片《早餐中国》来表达对这个美食纪录片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角度是很好的。如果借由对美食纪录片的看法来谈共鸣,应该更进一步去提取出观点,像《早餐中国》作为一个纪录片来讲,优点在哪里?深入表达你的共鸣点,比如把“早餐”能转化成可见可触的、有温度的东西,能够体现制造者的用心,能够把这背后的东西有层次的、有侧重点的去表达,对影像深度的挖掘,这样的效果才会更好。试推敲。

一本好书为何能产生共鸣
 
作者:贾*朗
       我们所处的时代,读书是成长中的重要内容,那些给予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可以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但是什么样的书可以使我们产生共鸣呢?
       现如今,不少畅销的书籍占据市场,被不少人追捧,短时间聚得大量人气,但其多是些言情、娱乐的内容,我们得到的是消遣,而不是共鸣。我认为能使我们产生共鸣的好书应该有曲折的情节吸引人,有创新的视角说服人,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人,从而使人产生强烈地共鸣。
       对于年轻人来讲,一本好书能产生共鸣,首先要有曲折的情节。曲折的情节,可以引发读下去的兴趣,这样才能引发思考,产生共鸣。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命运多舛,一度遭受风寒,甚至双目失明,但他顽强奋斗,投身写作,最终收获成功,虽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作者用这样曲折的情节令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对生命,对勇气,对革命精神的思考和共鸣。
       一本好书能产生共鸣,在写作上还要有创新的角度说服人。角度的创新令读者耳目一新,进而从中获得思考,产生共鸣。作家梁衡的散文《觅渡》,从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切入,采用创新的视角,对比瞿秋白在文学创作上的取得成就和从事革命斗争的危险和艰难,而瞿秋白不为文学创作的名利所诱惑,毅然投身解放广大劳苦大众的,艰险的革命事业而最终英勇就义。作者以创新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了获取个人名利与拯救国家民族之间的伟大选择,这样的选择足以说服人,教育人,从而让人产生对秋白的敬仰和对文章的共鸣。
       一本好书要产生共鸣,最终要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奋勇拼搏的人生观来感染人,读后让读者记忆犹新,由衷信服,引发共鸣,并在生活中付诸实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以自己自幼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经历写起,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指着被社会供养,仍然努力奋斗,考上大学,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老人与海》中老人多次捕鱼未果,虽捕获大鱼而又与鲨鱼反复争斗,最终并未获胜,但过程中传递出了永不放弃,永远斗争的精神。这两部书都是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用拼搏的价值观让读者意识到,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先想放弃,而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抗争,让读者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改变现状,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步好书要能吸引读者,说服读者,感染读者,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给读者带来行为上的积极变化。这才是一本好书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因。

       评语:(42分)文章能够围绕一本好书为什么能够产生共鸣,从多个方面去表达,整个文章的结构层次很清晰。但“曲折的情节”背后是什么,“角度上的创新”的背后又是什么?是作者怎样的一种用心?每一个部分里边都应该更进一步,引申到它背后的思考,合起来去表达你的创作观。文章还需要更紧凑一些,不要每一个段落都拉得很长,有些地方可以合起来,由浅到深去表达。加油!

共鸣
作者:金*轩
       在这个喧嚣、嘈杂的世界里,人们那颗平静的心容易浮躁起来。在生活中,你可能幸而拥有一位挚友,但请你细细回想,你们的心是否曾经走到一起?
       夹着秋风的雨散落到地上,溅起了诗人们的愁绪。
“望乡连北斗,听雨带西风。”这是一种愁闷的心理。远离他乡,独自一人,行步于山间小道,那种思乡的愁闷,似决堤的水。西风劲来,人立亭中,听雨的跳动,放佛听到远方亲人的心跳,持久而深刻,细腻伴随着柔美。“山馆夜听雨,秋猿独叫群”夜深人静,诗人孤枕难眠,一个人徘徊在山馆里,用心去感受雨带给他的一切。千古以来雨好像一直是悲痛的化身,更是萧条的写照。但它真的没有别的意象可言吗?
       已是秋季,孤独的猿,在山林间凄声地叫着,正如诗人自己,找不到归宿,像雨一样细数家乡的泪痕,令人发颤。于是,听雨,已成了一种心灵的结。是范仲淹去国怀乡般的忧愁,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愁闷,还是李清照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撕心裂肺?于是,人们的泪水,像雨一样,断断续续。想找树或风寄托,却一晃而过,不能持久。于此雨,便渐渐成为心灵的共鸣。即便不是一场雨,但是意境从未改变过。她或蒙蒙细细,或滂沱如珠,入土的那一刻,有一种归宿的感觉。《春寒》中写道:“闷斟壶酒暖,愁听雨声眠。”一壶酒,一场雨,伴着带着凉意的微风,回忆起自己漂泊的一生,发出无限的惆怅。他惆怅自己的未来到底身在何处?联想起自己,那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或许不同的人对雨产生的共鸣是不同的,每个人所寄托的也是不同的,但是我相信我们都爱上了雨带给我们的片刻宁静。让我们有了一方自己思考的天地。
       融入了诗人情感的雨,在每一次落下时都与诗人们产生了一种共鸣。走在秋雨后的山间小路上,植物被水浸透的气息,山涧间潮湿的水汽被夹杂在风中,吹过脸庞,刚下过雨的叶子上还稀稀松松的挂着两三滴啊雨水。反射出阳光的温和,翠绿的山涧是个室外桃园。雨水是喧嚣与宁静的屏障。
       或是悲愁或是忧伤,或是无奈或是凄苦。尽管一个落雨会让人产生千千万万种情感但对于雨本身的寄托,是无法与之分隔开来的。雨,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寄托着对世态炎凉的反思,更是给我们以一方独立思考的天地。

       评语:(42分)文章谈到雨,紧扣住雨与诗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以及不同时候听雨时的感受,再去谈融入了诗人情感的雨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共鸣。很好!如果进而引到文学作品的一种意义,那么整个文章引出的一个深度就会更不一样,试体会!

共鸣
作者:刘*盈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小说也成为了年轻人阅读消遣的一种主要方式。然而,当年爆火的网络小说,如今大部分已无人问津。相比文学经典,爆红的网络小说或许在情节上更吸引人,但是它的影响力明显要比严肃文学中的经典低。因为它仅仅通过幻想满足了人们潜在的欲望,却没有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与读者的经历印证,令读者产生共鸣。
       现在发达的网络令不少人沉浸虚拟世界中,倍感空虚。一是因为夸张的表达令人们丧失了对于语言的准确理解,二是因为网络上充斥着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们。
       大部分网络小说的诞生是利用幻想弥补人们在现实中的遗憾。它们的作用就是应和人们的欲望,所以并没有在情节合理性与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这使得网络小说中的情感空虚,表达夸张,甚至令情感本身丧失了原本的意思,这并不符合大众心中真实的情感。人们在虚假的网络中沉迷,自然也需要真实情感来填补这种“虚假”。然而大部分网络小说的情节玄幻,情感空洞,读者在其中既不能找到与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也不能看到自己经历过的情感,所以这类网络小说打不动读者。因为它并不与读者的种种经历“相似”,引不起读者们的共鸣。
       同理,部分网络小说缺失思想,丧失了与读者交流的机会。而大部分经典中则是充满了对于人性与世界的思想,引领着人们与作者一同去思考,进行自我反思,最后引发读者自身的思想,产生共鸣。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在其中贯彻了反封建,崇尚自由的思想。人们读到此书时,无不想起青年时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也开始回想自己的青春。显然,《红楼梦》中的某一些片段与读者大众的经历相似,不然引不起读者自己的思考,更引不起后期的共鸣。反观现在的网络小说,它没有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的爆发点,而且读者本身也并不是为了动脑思考才读的网络小说。这类小说为的就是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快乐。所以网络小说并不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
       当今的共鸣越来越少,也许并不是因为人们本身冷漠,而是因为大众心中相似的经历,情感与思想没有通过一本经典激发出来。沉迷于网络小说,也许就是为了获得刺激与乐趣。但是大部分网络小说正是因为缺少了经典中的真情实感与深度的思考,才不能与读者的一切经历相印证,引发共鸣,在人群中留下深刻的记号。缺少了书本共鸣的连接,人与人间的共鸣也就越来越少了。

       评语:(42分)文章能够借助网络小说与经典作品来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出了这个网络小说背后产生的根源,进而来谈这个经典作品里边能够产生的一种作用,但文章里边围绕这个经典的一个作用方面,还没有更进一步去表达对经典为什么能与我们产生深层的共鸣。背后缺乏更充分的多层次的有侧重的表达,所以文章主体部分议论做的还不够,再推敲一下,加油!
共鸣
 
作者:葛*含
       “在逆境中微笑者,较之在顺境中狂笑者,更是难为。”
       ——题记
       所谓共鸣,大概就是两颗心的碰撞与震颤。
       记得初中时偶然间翻到一个链接,讲的是个励志故事。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个北京女孩,当时我被她的独特震撼了。10年如一日的做着一件事情,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后来得知她叫殷越,是国内最早开始羊毛毡创作的作者之一,她的作品辨识度极高,名扬中外,有着属于她自己的展览会。
       而我对她进一步的了解源自于她的一次展览。迈进展馆的第一步,我就被玻璃柜里的“生命”所吸引,与她展开了一场特殊的邂逅。
       当我看到玻璃柜里用毛毡制成的小动物时,我体会到了浓厚的爱,毛毡细腻而清晰的纹路和优美的曲线都包裹着她温柔的爱与呵护。她做出来的许多小动物,都充满童话感,是将落凡间的小精灵。她的手工细腻而精巧,蘑菇小人、小猴子、小松鼠、星星月亮,一个个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人物,她将自己的灵魂融入这份热爱,赋予他们生命的灵动,就像毛毡这种材质是源于生命的,带着属于生命的温度。
       我在她《白》系列的作品前驻足,一只小象蜷缩着,敏感、脆弱。我仿佛看到了她最开始选择这份热爱后也曾想过退缩和放弃,我理解她的这种感受——弱小而无助。而弱小的她却迸发出了耀眼的光满,仿佛七月盛夏的烈阳。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热爱。她曾说过这些作品是她一针一针,用生命和热情戳出来的。因为热爱,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继续行走在这条不归路上。《猫的蜕变》中的小猫在苦难中挣扎着,去挣脱苦难的束缚,寻求生活的希望与快乐,让自己变得坚强。在这长达11年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一个女人却耐得住寂寞与枯燥,不惧怕世俗的声音,选择了坚持。我为她的每一个选择而感到震惊并欣赏她的倔强,在苦中作乐,不被压力和孤独的巨石绊倒,仍努力地爬起来,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作品上。黑白的生活在那一瞬被一束光照亮,那是黑暗中的救赎,让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个系列里的最后是《鹿的和平》,白色的小鹿更显平静和安详,带着成熟内敛的气息,破茧成蝶,再次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与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那么使她走向了成功。
       后来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我看了许许多多有关励志的文章,但再起想起这个北京女孩的故事,依然会勾起属于自己的那段回忆,使我们的心产生了共振,许久难以释怀。
       那天走出展览会后外面的阳光明媚而刺眼,一束光打在我身上,我感觉到我被前所未有的快意所包围。原来在苦难中寻找快乐的人,才是快乐真正的持有者。或者说,快乐,这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与苦难无关。

       评语:(43分)文章能够把北京女孩创作过程里的苦和作品中的一种力量很好的展现出来,很好!但文章里边对这个人产生深层共鸣的原因还挖掘的不够,为什么这个人能够感染人?为什么她的作品能产生这样的力量?她的作品如何拷问我们的灵魂?她的人格魅力是如何让我们产生一种震撼的?文章在这个方面还没有引申到人生思考上来。再推敲一下,加油!
共鸣
 
作者:曹*涵
       独具我见,不与众嚣。
       世上不缺独立女性的存在,但却有几个自由坚韧的张爱玲呢?
       第一次看见你是在一张照片上:束身旗袍、流苏披肩、昂着高贵的头,单手反叉在腰间,眼里一片睥睨之色,默然而孤傲地看着凡尘往来。世间竟有一女子是可以如此展现睥睨之姿的,是可以与不顾世俗的。你深深地震撼了我。
       于是我开始读你的书。翻开你的书,在《茉莉香片》中描述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时,你写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还死在屏风上。”用精工彩绣的鸟来映射冯碧落在聂家“笼中鸟”般不得自由、枯萎殆尽的悲凉人生。世人不理解自由对于你的重要性,可我却能理解你所说的人生。《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世人都知她性格扭曲,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写她被姜公馆困住的样子是“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我为你辩证的思想默默赞赏。沪港双城的相互联系是你对于上海永恒的回想,以及对东方文化的爱与恋。你同我探索海边夹缝之城,探索那里每个人心灵的秘密世界。我理解了那类特殊的人:“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再经过“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出现的特殊一类人。
       我受到了一种震撼!我的心与你一同起伏!是你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写在当时,上海沦陷,文化变革,人性暴露;你写面对生存困境,在物质与金钱的诱惑下,表现出灵魂腐蚀,亲情沦丧,爱情的虚无。在乱世下,你仍旧摆脱了世俗的牵绊,只是用你的笔清醒的写出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写出了我的那些只可意会,我与你产生了共鸣。于是我渐渐明白了你的意义:让世人不在拘泥于外界,自由的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而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够与张爱玲产生共鸣,能够像她一样自由坚韧呢?太多的人缺少这样的思考,我们自幼在温室里长大,在父母铺就得坦途上行走,一些小事就觉得天都塌了,我们躲在父母的背后,又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窥探这个未知的世界。我们盲目的与利益竞争,是否清醒的认知自己呢?我们常说追寻不羁自由的生活,到底何为自由呢?
       我想,这是一场心灵上的共鸣;我想这是关于文学上的共鸣;我想,这是我对于你自由清醒的钦佩与向往。
夜深了,只剩一个汹涌的我,一群矛盾、彷徨、迷茫、焦灼、哀伤的我们。

       评语:(45分)文章能够紧扣住张爱玲之所以影响你的原因,能从几个方面来谈,从她对你的影响进而引出城市生活中的我们有哪些不足,引出这背后意义,在这个点上是做的不错的,但文章里边应该紧扣住张爱玲如何去探索自己的命运,也就是一个女子如何去追寻自己的命运,你要把这个点作为一个重点,系由她的追寻,进而去谈谈人生的意义,这样文章的深度才能够出来。另外文章在叙述共鸣的时候,谈共鸣的感受的时候,很多的表达还有点不够自然,加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