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思新闻 > 正文
国思新闻

2015国思春季班高中部第4-6周作文成绩汇报

时间:2015-05-20 11:22:32来源:国思语文发布:国思访问:

  一、各年级作文题目

  高一年级作文题目

  \

 

  眼神传喜忧,眼光有高低,眼界见广狭……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高二年级作文题目:心要在焉

  高三年级作文题目:心要在焉

  二、各年级作文分数段统计

  高一年级:

  一类文上(48-50分)人数:1人

  一类文中(45-47分)人数:4人

  一类文下(42-44分)人数:13人

  高二年级:

  一类文上(48-50分)人数:1人

  一类文中(45-47分)人数:7人

  一类文下(42-44分)人数:13人

  高三年级:

  一类文上(48-50分)人数:2人

  一类文中(45-47分)人数:7人

  一类文下(42-44分)人数:5人

  三、表彰优秀学员

  在第4-6周作文训练中,同学们作文成绩优异,特此表彰!

        四、一下为部分优秀作品展示

  高一年级

  一眼一生

  作者:刘雅卓(北大附中)

  有时候,看到事物的眼光画出了人们一生的走向:李广醉心征战,志在家园,有冠世之勇却受刀笔小吏之辱,王守仁功成名就决然归去,绝世才华反而成全圣人之名;苏轼郁郁半生老来心灰意冷无意仕途,不如陶渊明潇洒归去不问世事反自在逍遥。眼光的“神力”,在于未卜先知,在于反败为胜,在于明智之举,在于助人看清自己的本心,追逐人生的价值。

  然而,“眼光”之于万丈红尘中挣扎的俗人似乎是可遇不可求之事,人们为了安逸的生活牺牲光阴,古有“范进中举”,今有“国考大军”。人们为了丰厚的利益泯灭良知,古有妄幸之臣,今有贪官污吏。我们究竟如何得到眼光,在利益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呢?我想,眼光的达成,是不断积累的成功,亦是不畏人言不忘初衷的勇气。

  眼光的练就,在于风霜的磨砺,也在于深邃的思考;在于贯通古今的广博,也在于探其根本的钻研。司马迁的眼光让他甘于将《史记》“藏之名山”,只因在骤然失事后他领悟了人言可畏,人心叵测。柳永的眼光让他“奉旨写词”,在读书人眼中虽不登大雅之堂,却毫不妨碍柳词与苏词争辉。楚汉之争,项羽落败,只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楚汉漫长的“拉锯战”中,刘邦虚心纳谏求贤若渴,相遇烧杀抢掠尽失人心。刘邦因极具眼光,拉拢韩信而胜,项羽因刚愎自用而败。眼光,可以是历尽千山万水后的大彻大悟,也可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举一反三,不变的,唯有接纳,唯有包容,唯有放下骄傲,唯有虚心受教,方为积累,方能练就眼光。

  眼光的达成,在于行动。同为刘邦股肱之臣的张良、韩信下场却不尽相同:张良作“小人”之态,在刘邦平定天下后受封归去并不断讨要封地,换取刘邦的信任与自己的自由。而韩信手握兵权,鞠躬尽瘁。却被多疑的高祖吕后陷害,死前怅然而叹:“恨不用蒯通计!”空有眼光谋略而无胆识,有鸿图大业欲展又贪恋安逸生活,眼光意味着选择,意味着不可预知的缝险与机遇,倘若因未知而不前,倘若因恐惧而退缩,无论有怎样智谋与眼光,都无计可施,从而抱憾终身。

  我们的一生,或许就是由问题串联,由选择串联,由眼光串联。我们用积累奠定基础,而用勇气铸就辉煌,眼光,记录了人生,改变了人生,亦成就了人生。

  放下骄傲,带上勇气,尽力追逐——那一眼,或许就是一生重量。

  

  转换视角,柳暗花明

  作者:姜祎(清华附中)

  一个杨桃竟也可以被画成五角星?答案是肯定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画杨桃》一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从而给人带来的心境也有所差异。

  视角,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模式。不同的思考方式会将人引领至不同的风景,或明亮绚丽,或黯淡无光。正如解数学题一样,当我们用一种方法行不通时,不妨换一种思维角度,也许正确答案就在眼前。

  当人们只能看到问题消极的一面而深陷其中时,心情就会被眼前的愁苦之景感染,郁郁寡欢,身心俱损。林黛玉就是如此,落花时节,花飞漫天,这本是极美的仙境的画面。但在她看来,这却是红消香断无人怜的悲剧。她独自荷锄葬花,也将自己的青春葬送给了愁病缠身,可叹,可悲!试想林黛玉若能够走出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她还会如此早逝吗?

  然而,当你转换视角,你会发现别样的柳暗花明之美。

  有时,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能够提高生活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的动力,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做出较大的突破。梁思成一生用生命热爱古建筑,保护它,钻研它。一路上受到多少人的不解,质疑甚至阻挠。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风风雨雨,他仍坚持各处古建筑亲自测量数据,画下图纸,乐在其中。梁思成不正是因为发现了其中的历史意义,才能忘记烈日下考察的艰难和与当时“潮流思想”背道而驰的心酸吗?

  转换视角,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会使人更加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盲人眼中的黑暗,无法想象,但这无法决定其心中也暗无天日。杨光,一个真正阳光的人,一个用心生活的人,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并没有抱怨命运带给他的残疾,反而发现了自己嗓音方面的优势。他若未能及时转化视角,而是钻入不甘与消沉的牛角尖中,《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还会是他吗?

  在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因工作,生活压力而选择走上歧途。其实,他们只需要换个角度审视生活,享受战胜困难的喜悦,提高人生境界。

  转换视角,并不意味着发扬“阿Q精神”,一味地逃避困难,而是主动去发现现实中的美,从而攻克难关。

  手心反过来就是手背,走出阴影就是阳光,当我们自认为前路渺茫时,换个视角,你会有新的发现。

    眼界若高远,人生大不同

  作者:佟芳(清华附中)

  眼界即为见识的广度,是看事情的高度。眼界高远就如登高之博见,他会决定自己人生的价值,掌握自身命运;眼界若短浅,他只能随波逐流,最终如一叶小舟沉溺于宽广的海洋,或伤或亡。

  人的眼界决定人的高度。眼界高远,登高俯瞰,方会视线宽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眼界高,看到得多。他不会单为利益而困扰,他的核心在于仁义,道义,人若有此,何愁无利?甚至,对君子而言,真正的利益就是仁道之义。而这恰恰是小人看不到的。小人只计较蝇头小利而大利不成。没有“会当凌绝顶”岂能“一览众山小”?

  眼界高低决定人生成败。何为成功?在企业人心中,或许以利益来衡量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关键却在于企业老板自身的认知和眼界。京东前几年一直处于亏损,只近两年才开始盈利,且盈利值暴涨。究其原因是之前京东一直在发展物流运输链。对于网络商场公司来说,一套成熟的物流链是如虎添翼的。网上的东西再好,运输不出去也是徒劳无功的。前几年京东支大于收,而现如今随处可见的京东派送车已见证了京东的成功。“放长线,钓大鱼”的眼界造就了京东奇迹般的成功。

  而有些企业只看重眼前的状况却不懂为长远考虑,最终在市场上销声匿迹。柯达曾是很火的胶卷相机企业,在20世纪末几乎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公司。柯达似乎也立志于长久在“胶卷时代”站稳脚跟。随着新纪元的迈进,科技的火速发展,“胶卷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洪流中的沉船。柯达未及时从“胶卷时代”发展到“数码时代”。于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柯达被索尼,尼康等公司取代。为什么会这样?只不过是因为柯达眼界短浅,未抓住时代变迁的潮流。倘若柯达眼界高远,攀着新纪元的肩膀而跃,或许就不会蜷缩在破旧街角等着稀客上门,而是在黄金地段有着许多分店。分店中,人潮涌动。

  命运有时就掌握在“眼界”手中,命运从不是顺心而为之的,若想掌握命运就要眼界高远。勾践卧薪尝胆才换来灭吴的胜利而使越国繁盛。他高远的眼界将国家命运紧紧掌握,如凤凰涅槃般重生。他虽看得高远却仍是被范蠡看透。范蠡功成名就后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懂得君上心中的顾虑,他及时收手,从事商业,大展宏图,他的眼界高于勾践才避免一死。而同样功高的文种未及范蠡。他“一心为国,为君主”却引来君上的忌惮,最后的结局不过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罢了。人人都想掌握别人的命运,但若眼界未高便只被牵着走。

  由此可见,眼界高远能使人生有所不同。不计较一些小利,你或许能收获一条人脉;不局限于现在的领域,走到更高的地方才能知道原先的地方不过渺小如尘;不要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后才懊悔伤心……一切都在于眼界,眼界高远,见识广阔。

  “人往高处走”,当你每走一步,你便会发现最好的风景不在眼前,而在远方。

        高二

  心要在焉

  作者:唐艺奇(中关村中学)

  读书需要融会贯通,做官追求政通人和,经商讲求目光长远……而这一切的根基都是做事时,心要在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社会不会因一个人的心不在焉而改变。心要在焉,才能悟得真知,收获成功!

  所谓“心在焉”就是告诫人们要万事用心。“庄周梦蝶”是圣人对“悟我”的尝试。这是道家庄子所强调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今人尽可以想象“庄周梦蝶”的画面——一位圣人安静的坐在池边闭目沉思。此时,他的内心是专一的,是澄澈而平静的。假如庄周心不在焉,何能梦蝶?何能悟出这份梦与我的真谛?又何能成就千年前道家的文化精粹?“悟”左“心”右“吾”,以一心循道而明道而得。可见“心要在焉”是悟理之圣人所必须的。

  纵观古今圣贤,曹雪芹闭门谢客,十年苦思,他不达艺术巅峰不罢休的写作精神终创四大名著之红楼;袁隆平十年杂交水稻研究,千百次实验失败后终获得全国大部分人民粮食无忧;“谭木匠”坚持一心研木的品牌精神,不做股票不炒地皮,秉持着“我善治木”的理念,成就了中国木梳第一品牌……他们的工作容不得三心二意,他们的成就诠释了做事心要在焉,心无旁骛才能成功的真理。

  心不在焉难成事。做事不专注,不细心会酿成大祸,“马谡失街亭”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国蜀之大将马谡少便熟读兵书,善修兵法,却因急于争功,轻敌大意,无视他人劝告而失街亭之要塞,最终被无奈处死。他不甚踏实,心不在焉的作风最终落了个惨败,蜀也由此转向衰败。可见心不在焉之危害,是应当得到世人重视的。

  心无旁骛成大器。黑格尔说——“始终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困窘”。纵观古今圣贤,成大器者无不是少年足志,专心致志。近来,一本编纂36年的《普什图汉语词典》出版,其编纂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外聘教授车洪才。编纂一本词典用时36年,他的专注代表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传承着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治学“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反观当下,一流大学的教授忙着跑项目,二流大学教授“跟风”做兼职,甘愿作为名利说话的“砖家”。“文章千古事”的不朽追求让位于现实的利益需要。诧异于中国还有学术界“老实人”的同时,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何时代出现“文明断代”了。

  反观当下社会中的“浮躁分子”,反观街头上因一次挫败蹲在路边抱头痛哭的青年。各种光鲜的诱惑,各种因快节奏生活而来的烦恼与压力无不冲击着人们本该平静专注的内心。心不在焉会让人沉溺于自我的想象中无法自拔。不妨安静下来,品一盏香茗,理一番头绪,专心做一份最重要的事,别在心不在焉中迷失了自己。

  心在焉,成大器。儒家强调“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执。只有把握这份心要在焉的定力,传承这份“诚意正心”的精神,让“心在焉”的信念成为自己定神精心的一剂良药,我们才能悟得真知,收获成功,才能从“凡人,俗人”中脱颖而出,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心要在焉

  作者:皮若言(人大附中)

  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不可寄托,可见其心不在焉。蚓无爪牙之利,却能食埃土,饮黄泉,因其心在其焉。纵横古今,能成大事者,谁不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心在焉,是智慧之源,更是成功之钥匙。

  心在焉,是对本心的追求。不为外界因素所纷扰,不为他人物所转移。全心全意投入到热爱之事中,力量便也所向披靡。班超投笔从戎,是对心之所爱的跟随;鲁迅弃医从文,因他明白若为救国奋斗,用笔杆子写醒愚昧的国人是唯一出路;谭木匠只做木梳也成一代之名品牌,因他做木梳需要专心致志,不能分心。爱在何处,心便应在何处。不然,何来对生活的热爱,何来对生命的快乐和满足?人居一世,若心为形役,不为所爱之事奋斗,不随本心而活。试问,这样的存在价值何在?这样的人生意义何在?

  心若不在其焉,纵使天赋异禀,也能以用百分之一的精力对付眼前之事。早年牛顿,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大脑与对物理学的无限热爱,仅凭一己之利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和微积分学说。然而晚年的他却致力于研究神学,在物理领域已无力再创建树。牛顿的天才没有消退,消退的是他的热情,是他对物理的执着于专一。心不在焉,纵使牛顿也难成大事。而我们又岂有心不在焉之理。

  心要在焉,是对热爱之事的理性追求,而不是走火入魔;我为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而不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走火入魔,与沉溺于网络游戏何异?结果恐怕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择手段。为人所揭穿后只会落得千古骂名。心若在焉,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万丈悬崖,也有跨过的勇气和力量;哪怕是粉身碎骨,也死得其所,痛快至极。钱钟书是幸福的,为心之所爱奋斗一生荡然长逝,布鲁诺是幸福的为心中的真理固守原则赢得万丈喝彩;革命先烈也是幸福的,为理想而死,为信念殉身,悲壮而昂扬。心不在焉,千夫所指,大众唾弃,为历史所湮灭;心在其焉,方能如钱钟书瞑目于九泉之下,如布鲁诺永生于烈火之中!

  再观当下之人,为所爱之事潜心奋斗的寥寥无力,低调投入成事之人屈指可数。多少人妄想一夜成名而心不在焉,多少人试图走捷径而弃心爱之事;多少人尸位素餐,敷衍了事,多少人惧怕强权,受迫干着并不热爱的事,心不在焉在社会中糜烂,折射的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是对生命与存在的不尊,是人人不对自己负责的悲剧!

  心要在焉,方能奏响一曲非同寻常的人生交响曲,方能绘出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心猿意马的人们,全神贯注起来吧!大家需要冷静,世界需要冷静!

  心要在焉

  作者:崔旭萌(人大附中)

  箭的心在弦上,才会在松手后笔直而快速的向红心飞去,还仍能听见弦波动的铮铮余音;海浪的心在每一次潮起潮落中,才会用翻腾的浪花赋予大海蓬勃的生命。心在焉,全身心投入的倾注,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关键。

  心在焉,就是用尽心思,倾注所有在热爱的事情上,所做的一切行动都有了落脚点,牵动的每一根神经都有了归宿,倾注的所有情感都转化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居里夫人专心钻研放射性元素镭,心在实验室中,丝毫不为旁物所动。几天几夜不休息,甚至处于零下6度的环境中,她心系于实验,为学科领域做出巨大的奉献,获得诺贝尔奖,人们都为之敬佩;面对北京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柴静低调从央视离职,心系于调查北京雾霾,投资上百万,耗费近一年时间完成《穹顶之下》,给群众一个全面的解释,也引发了全国人们的深思;一个优秀的射击选手曾说,一旦他认准了目标,他就看不见其他东西,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百发百中。他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用心种下的所有幼芽,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收获满园芬芳。

  当心不在该走的道路上,甚至反其道而行,就会误入歧途,体会失败的凄凉。刘禅身为国君却不把心用在政治上,只管吃喝玩乐,最终蜀国覆灭,刘禅也落的个“乐不思蜀”的笑谈;唐玄宗也是身为国君却沉迷于美色,不顾朝政,与杨贵妃“春宵苦短提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把心用在错误的道路上,结局就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房祖名身为一个影星,一个公众人物,却把心从工作转移到了毒品之上,被关进牢狱让人生蒙上污点,给社会一个不良的风气。这就是心不在焉,它是因小失大的歧途,是酿出祸患的根源。就像是苦心经营一个花园却不种花,任凭杂草肆意横生,最后花园满眼荒芜、破败,不可收拾。

  “格物致知,心要在焉”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心在焉,在正确的道路上,可以让你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的向终点进发,避免错误和弯路,走两点之间线段的最短距离。诚然,心在焉会很累,集中在一件事上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厌倦和枯燥之情,但“再挖一尺,便得黄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心在焉是一种越战越勇的精神,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奋斗,是一种勇往直前的人生理想!相反,心不在焉则是一种精神懈怠,就像一个人在马拉松跑道上萎靡不振,停滞不前,那你将会永远都抵达不到终点,体会到失败的凄凉。在学校里,倘若你被游戏迷昏了头,心不正学习上,成绩将会告诉你,你的心用错了地方;在家庭里,倘若你执迷于手机,不与家人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内心的愧疚和凄凉;在社会中,倘若救死扶伤的医生在手术时心不在焉,那将会带给病人多大的损失?倘若“花园原丁”老师在教书时心不在焉误人子弟,那将会给祖国的花朵多大的危害?倘若政府官员心不在焉行贿受贿,那将会让社会、国家损失多少财产和利益?

  心要在焉,才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无爪牙之利,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心在,才可以无往不胜。

 高三年级

  心要在焉

  作者:程凯琳(北师大实验中学)

  钱钟书写长篇小说,他把自己关进书房,每日一杯淡茶,几句言笑,其余时间便都是一心一意执笔作文,终成《围城》巨著。褪去了浮华远离了纷扰,心灵有所依,灵魂有所衷,他将心在焉做到了极致。这样的专注,让笔下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文字,让生命的流光尽情绽放。

  诚意正心,心存所执,心灵投入到其中,灵魂为之震撼,那么生命便可以恣意挥洒,意志便足以力压千钧,这样的心在焉,怎能不达顶峰,何能不成大器?

  逼近心灵深处的自己,全意着眼于眼前之物,心在,神在,我在,高呼和呐喊都会变得更加惊心动魄,苦难和泪水都会显得渺小而慰藉,小野太郎,被称作日本寿司之神。每一种食材他只选最新鲜的,每一种寿司他都试出最佳的握卷手法。他将每一位顾客的喜好与忌口都记录下来,“我只让顾客吃最合心意的。”二十年的时光里,他一心一意做寿司,驱逐开名利的诱惑,舍弃心形的役使,没有自我的桎梏,他定格成了日本的传奇。杜普蕾忘我的演绎,成就了无人匹敌的野性;季羡林专心品读的姿态,展现了国学的粉彩。人生是驶在征途上的列车,心一直在路上,不为了野花拐弯,不为了高山绕行,便能抛开聒噪与腐朽,达到无止境的终点,不因贫困移志,不因颠沛妥协,心清明如镜,路一步一行。

  而心不在,放浪形骸,懈怠于内,恐怕千疮百孔无法掩盖,险途因它也躲避不及。余秋雨初作《文化苦旅》,心之虔诚可见一斑,但当他频繁献身于商业活动盈利宣传,换来的只能是贪婪的双眼与褶皱的心魂;韩寒文章的戾气引发无数国人自省,但当了导演的他,再也找不回如“粪土当年当户候”的激奋,血气的文字也不见踪影。不务本职,心无所一,那么咎由自取,罪责自负,霸业守不住,自身也难保,又何谈成事。

  “心在焉”,折射出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肯定,只对生命境界的敬重和对自我意义的体现,如果为了自我的完善,为了生命的探寻,那么对于事业,必定心生融于其中,能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任它密雨侵斜,只坐拥王城。心交付给了事业,便像点亮迷航中的灯塔,不为困顿所惧,不为险阻而恼,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尼采说,“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困窘。”为了专情的时务倾尽全力,既做足了自己,又承载了信仰。当然,心在焉不是求劳排逸的生活,静一丛花,笑看人生百态,眸子炯如虎,亦可达到人类追求的自身健全。

  观今之天下,现在有多少官员不精于为人民谋利,为钱、利踏上歧途,使生灵涂炭?又有多少读书人浮于表面,不能沉潜于事业,丧失抱负?而多少艺人任一时惰性作祟,缺乏人生的目标与信仰?众生喧哗,这种短期效应的生活,造就了当今世人的难以沉静。只计一己利害,顾虑得失前途,心不在,只能趔趄不进,永在彷徨之路。

  心在焉,是对自我堡垒的捍卫,是对自我心中信念守护,是人格独立精神的体现。这样,方能造就生命的辉煌,创造自我的诗篇。

   心要在焉

  作者:李枭哲(101中学)

  相传古时,玉帝的小女精卫在出游中溺死于东海。为平心中仇恨,她死后化为精卫鸟,以喙衔石,誓要填海。这本如以卵击石一样不可完成。但在她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化沧海为桑田,成为一段佳话。当然,这则神话并不是在鼓励人们一起去填海。而是想告诉人们:成事者,心在焉。

  心在焉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专心做事,全神贯注。但实则是对意志的磨练,对心灵的生化,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因为只有当人心在焉时思维才能愈发的灵活,思想才能愈发的深入,因而人才会有所知,有所悟。所以心要在焉不应仅浮于表面,而是要将之作为生活的态度,人生的准则,思想的核心。

  张大千先生是我国近代的著名画家,南张北溥中的南张指的就是大千先生。大千先生一生朴实。在功成名就之际毅然消声人世,潜心于大漠深处的敦煌临摹千年前的精美壁画。摩耶精舍作为大千先生最后的故居为使先生能更好的感悟自然,获取灵感,在其后园特意只设矮墙用来挡水。大千先生一生作画无数,只为心中对绘画的热爱,对自然之道的追求。从故居中的照片能看出先生晚年创作泼墨山水时依旧挥洒自如。因为心在焉,所以心至而画成,笔随心动,墨随心流。不仅个人,企业的兴衰也因其心而定。谭木匠因为心在于木梳从而名扬四海,日木的树研公司因为心在于精小从而造出百万分之一克的超微齿轮领先全球。综上所述,成事者,心在焉。

  心在焉可以磨人意志,引人深思,促人向前。然而若是心不在焉,就会使人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成功仅是一万个小时的正确训练那么简单,而之所以成功者如此之少正是因为他们少了一份心在焉而多了一份内心的浮躁与悸动。君可见有多少毕业生对工作挑三拣四:君可见有多少企业为利益投机取巧?君可见有多少行业之精英,国家之栋梁在遭受一点挫折后就半途而废,不务正业?古人云:心不正焉,虽学无成。

  设想,若是教师心不在焉则会误人子弟;若是警察心不在焉则会不顾王法,肆意妄为;若是官员心不在焉则会劳民伤财,贪污受贿。由此观之,心在焉应是社会的普遍之风,是社会的新常态,是当前因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和诱惑造成的略显浮躁的社会所急需的正能量。

  宋明理学强调: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无独有偶,《劝学》教育我们: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之圣贤在成功之道上有着一个统一:心在焉。

  心在,人在,有成必在。

   心要在焉

  作者:李开益(首师大附中)

  一百年前,蔡元培于北京大学就职校长之际曾如是说:“大学者,求学问也,非求官阶富禄者之所,凡入此大学者,止心于学问。”

  止心在学术上,非此不足以成大学问者。抱定宗旨,行为与心一致,心要在焉。学问如此,人生亦然。何为心要在焉?子曰:“一以贯之。”禅家亦有语云:“心若无异,万法一如。”西哲尼采亦如是说:“始终全神贯注的人可免于一切困窘。”纵览古今中外,凡有大器之人,其多有心在焉者。

  多数人之所以终其一生碌碌无为,在于其心不在焉。求学问时,心不正学问而在“钱”途,所以终究埋没了天赋;从政务时,心不在国事而存私心,终于锒铛入狱。行走于人生之路上,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如何走得直行得正不顾其宗旨,心不在焉而在于种种浮华,那么将必然与浮华一同归为尘埃。

  而唯有心在焉者,在浮华落尽后,依旧璀璨夺目。心要在焉的力量何在?

  心在,则意诚。用心如一,一以贯之,心要在焉,则金石为开。加西亚·马尔克斯于《百年孤独》中有如是陈述:“当他抛弃了对财富的痴迷,对权力的渴求,对情欲的贪婪后,却获得了惊人的洞察力,敏锐的思辨力,成为马孔多镇上最智慧的人。”心无杂念,全神贯注,自然能拥有最清醒,最敏锐的眼光,因为看透了一切表面而获得实质,心如明月般皎洁。心要在焉,则能集中心智,得到智慧,而智慧,正是超越世俗的力量。

  王右军习书,水池土度变色,遂有兰亭传世佳作;苏子读书破卷,是为一代词宗;圣西门病榻上仍为共产主义慷慨激昂,人类社会有了未来的希望;安培格物,忘却自己姓名,于是电流以其为名……此皆为心有所止,抱定宗旨,心在焉者,不知者谓之智慧仿如天人而不知其心在焉如是者。

  心不在焉,用意不诚,心猿意马,精力分散,或一无所成,或虚度光阴。心不在宗旨而在于种种不可告人之私利,虚伪,丑陋,徒有其表,不堪一击,纵有天生才智超伦,也终究泯然众人矣。

  心要在焉,心无旁骛,才能超越平凡。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说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戒躁,戒浮,不去理睬一切诱惑,刚毅,木讷,知行合一,心要在焉。
       
       想要欣赏更多优秀作文,点击下方链接即可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xueshengzuopin/gaozho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news/gsnews/2015/0520/3409.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