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佳作推荐 > 名家作品 > 正文
名家作品

司 南

时间:2015-04-04 18:25:45上传者:国思访问:

  王剑冰

  偌大的清明上河园,很多人拿着导引图研究要看的地方和项目。

  一群唧唧喳喳的女孩子在争吵,她们在争论方位。其中一个带着欧式遮阳帽的女孩把自己胸前的项链坠打开。她摆在手上嚷嚷着,怎么样?我说那边是南嘛,你们偏不信!就有人闹着看她链坠扣里藏着的东西。女孩说是男朋友送的礼物。有人就说,这可是有着深奥意义啊,怕你找不着家吧。

  这一群笑笑闹闹地转向一条石径走去。女孩子拿出了什么法宝呢?

  那即是一款藏在链坠上的指南针。

  过去,一般人出门不会专门拿着这么一个物件。上世纪七十年代,手表的链子上出现了指南针,一时成为炫耀的资本。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出门远行,指南针只是做做样子,但那个样子做的是多么豪强啊。找对象时,若果带着一块手表,伸出来时还有金色的一晃一晃的指南针,便负载了很高的成功率。当初,那个一晃一晃的小针,还不知道是什么物件呢?不少人会偷偷地发问。现在,多数人已经没有了带表的习惯。

  那次去赤壁,导游小张想让我了解的更多,不断地引着我这里走那里看。其实我最想看的还是大江赤壁。最终站立江边,看着浑茫的江水,想起那场惊天动地的水火之战,我一时没有弄清东风从何处吹来。我问小张,哪边是大江的南面。讲说流利的小张一时语塞,被我的话问住。不过她顿了一下,很快掏出手机拨弄着。我以为她要打电话问一下,谁想她很快地有了指向。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张说,指南针告诉我的,还能有错?原来她手机上装载了指南针。

  二

  科学已经让我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本身,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北极的磁性为S 极,靠近南极的磁性是N 极。因为同性磁斥的缘故,不管在地球什么位置,放置一根磁针,它的N 极始终指向北方,S 极则对着南方。

  但是这一科学发现,在人类的早先却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远古神话中,中国已有“指南车”的出现。说的是黄帝与蚩尤作战,蚩尤作大雾,黄帝用指南车战而胜之。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采矿、冶铁业已有相当规模。劳动者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矿石,它一碰到铁就吸住。这就是磁石。

  古人发现了磁石能够吸铁的特性,同时还发现了每块磁石的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于是古人以一块天然的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意为北斗七星。而后再做一个光滑的底盘。把磁勺放在底盘的中央,用手拔动勺柄,磁勺转动,停下的时候,就知道勺柄指的南方了。古人把这个磁勺装置称为“司南”,司就是管理、负责的意思。有了司南,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鬼谷子•谋篇》中说有人进山采玉,就带着司南。

  到了公元九世纪,司南不仅可用来定方向,还用到了测量上,官府丈量田亩,判决土地诉讼等,也使用司南。到了后来,阴阳家利用司南看风水,既讲究了科学,又显得高深。

  东汉时科学家张衡曾经发明过指南车,制造方法却失传了。三国时代,有个叫马钧的发明家,重新造出了指南车,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

  时间进入了宋代,指南针的研究得到了进展。从完成于庆历三年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看出,出现了一种指南鱼,这就是又进了一步的指南针:“若遇天景瞳霾,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及指南鱼,以辨所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火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当南向午也。”

  当时不但有铁片制成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木制指南鱼,是一块手指大小的木头刻成鱼的形状,从鱼嘴往里挖一个孔,放进一块磁铁,使它的S 极向外,再用黄蜡封口。使用时,将木头鱼放在水面上,其原理同铁片鱼相仿。

  三

  谁先有如此的发明呢?完全个人行为,还是集体的组织行为?现在都无法确认。实际上,就是在宋代,也没有专门将研究发现新型指南针的专家名列出来。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这么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书中的方家,应该是那些专门研究制作指南针的专家,那些专家只是以“方家”代替了。由此真的是应该向那些代表着民族聪慧与精神的人表示敬意。没有这些人的锐意进取和钻研精神,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在一定时期走在前面。

  指南鱼发明后不久,人们又掌握了一种更好、更方便的人工磁化法,就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钢针磁化,这就是较为成熟的指南针了。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科学家设计出的装置磁针的四种方法,即水浮、指爪、碗唇、缕悬。而后世广为应用的是好用的水浮法。宋代制做成了指南水浮针盘,针盘由盘中央的水浮针与外圆的方位盘构成。方位盘共分二十四等分,以二十四个字表示,船舶航行时,观察航船与某方位的关系,即可判定其方向。

  即使当时所用的指南的方法依然稍显复杂笨拙,但是已经基本解决了出行中的方向感,尤其是在航海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宋朝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向大海进军,到国外的领域探索、交流、见识,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必须。于是,北宋的大船开始了远洋航行。

  北宋宣和四年,也就是公元 1122年,徐兢随从路允迪出使高丽就是坐船去的。那个时候海路比陆路要顺畅得多,陆路被辽、金阻隔着。水路的距离不算很远,但全靠人力风帆,大海茫茫,波涛怒卷,如何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呢?徐兢后来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有着这样的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指南针发挥了作用,而且是在看不清方向的晦暝时期。宋朝的大船虽一路艰辛,终于还是到达了高丽。中国人完全可以利用指南针漂洋过海了,那个时候,北宋的船只也到达过日本。

  宋代的目光不仅局限于就近的国家,要向更远的地方出发,于是穿海峡,过印度洋,直指阿拉伯地区。那个时代,阿拉伯地区属于经济繁荣区,物产丰富,人也善于交流。于是中国人凭借指南针出发了。

  北宋人朱彧1119年写成的《萍洲可谈》,详细地记载道,在航行中,白天靠着太阳的方位进发,夜晚可观北斗七星,遇到天阴晦暗,阴云密布,就利用指南针。南宋时期,赵汝适描述海上航行时也提到了指南针的重要性:“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茫茫大海,终是阻挡不了中国的船只顺利远航了。

  四

  航海指南针发明后,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首先是在印度洋上那些到中国来的阿拉伯人,他们都乐于乘坐船身宽大、结构坚固、航速快的中国船,他们会在上面看着中国人使用这种指南针。还有各国的水手,他们不断地接触中国的船队,还常常被招募到中国的船上做事,因而他们逐渐学到或者得到了中国的指南针。

  当然,中国人是否也将指南针作为易货物品也未可知。总之,阿拉伯人先得到了这种东方的航海宝物,并且经他们的手传到了欧洲。恩格斯曾经有一个确认:“磁针从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1180年是什么时间呢?那是中国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也就是说,中国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比欧洲至少早了八十年。八十年什么概念?一九四九年建立的人民共和国到现在还不到八十年。所以足够大宋在世界艳羡的目光里,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风光一阵子。

  由于海上贸易的的发展,使得宋代的经济繁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十三世纪前半叶之前,欧洲人还停留在对中国宋代指南针的仿制阶段。此时的欧洲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没有超过中国宋代的罗盘应用水平。

  十三世纪后半期,通过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的研究,欧洲的指南针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随着中国旱罗盘传入欧洲,法国人又将旱罗盘改进,将其装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为便于携带的工具,这一点倒是不错的手艺。人类是聪明的,不管是什么种族,只是要看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到了十四世纪的明代,郑和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到印尼的苏门答腊,沿途航线都有罗盘针路。

  十五世纪,出现了一个航海家哥伦布,他靠着指南针的保证,得以航行美洲大陆。

  五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父亲拿来一个小物件给儿子玩,爱因斯坦手捧着那个物件,里面有一根晃动的指针。爱因斯坦发生了好奇,不管他怎么晃动,那个罗盘中间的指针都朝着一个方向,他把身子转过去,那根针还是不顺他的意,顽强地任着自己的性子。

  爱因斯坦感到惊讶和困惑。六十七岁时,老爱因斯坦仍然为儿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这个来自东方的伟大发明,或许也是一个大科学家的启蒙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jiazuotuijian/jiazuotuijian/2015/0404/5887.html
更多作品图集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