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课程

查看所有
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区县范文 > 高中 > 正文
高中

2010年西城区一模范文:那不灭的火种依然在(52分)

时间:2014-07-30 11:35:18上传者:国思访问:

  高三(7) 吉虹宇

  有些人或者,却如已死一般;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心中。这话早已被说得太滥,但我还想补充一句,永生的不会是人的形象,而应是他们的创造,他们的精神的不灭之火。

  时间流逝的脚步从未停顿,许多事物被创造,又被抹去,许多人诞生,又逝去。在这些“许多”当中,为后来人知晓的少之又少,进而为人记忆、传承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这些“珍稀”的人类精华里,有的是著作等身的打假,有的是以智慧之光驱逐黑暗的学者,有的是奋不顾身的勇士……他们的创造各不相同,他们的作为各有千秋,但他们都有这一个共同的遗留,那就是那不灭的心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年轻的王勃的创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恣意的实现的创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略带醉意的欧阳“醉翁”的创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心系天下的杜甫的创造。他们的大名,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的文字,我们如数家珍。然而,要让我们在脑海中还原他们的一眉一眼、生活的一点一滴,却无异痴人说梦,至多也只能是想象,想象最终还是想象。能为我们确切地记忆、真实地传承的,是他们的创作;给我们以存续、传递的理由的,是那创作里蕴含的或淡、或自由、或雄伟、或几样的文学之火,艺术之火。

  文学能滋养人的心田,艺术能净化人的灵魂,然而,无论文、艺,都不过是精神的容器、载体。那些文字、那些符号、那些形象,若是一朝失了那握笔的手的力量,也便会黯然。

  古时物质贫乏,古人习作文章,多半参考、学习史书。可见历史的写作,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件颇具文艺的灵气的创造。然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其为人所尊、所敬,仍全来源于太史公的坚与毅。

  历史的长河不是风平浪静的万里碧波,她也有着密布的险滩与激流。能“顺流而东”却不被水流吞噬的,只有人的精神之火。那火既是创造者的,也是传承者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国思网立场
本文由国思语文授权国思网发表,并经国思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国思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 http://www.guosiyuwen.com/zuopin/quxianfanwen/gaozhong/2014/0730/199.html
返回顶部 招生简章 在线咨询